美国的最大贡献,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,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。从1968年开始,日本人口过亿,智囊团的计划是在2030年之前人口翻倍,变成超级大国,仅次于美国自己。可谁料美国从1979年便开始筹划打击日本。 1989年,日本资产泡沫随着日本银行的加息一夜间破灭,股市和房产价格全线崩盘。失业潮、企业倒闭和家庭破产的消息每天都能在街头巷尾听到。 短短几年内,这个曾让世界惊叹的经济实体突然变得崩塌。人们不禁要问:日本的奇迹究竟是怎么碎的? 这还得从1985年说起。当时美国一纸《广场协议》在纽约敲定,日本被要求日元升值,表面上说是让各国公平贸易,实际却是美国要解决自己出口疲软、贸易赤字连年的难题。 一夜之间,日元疯涨,原本畅销全球的日本汽车和家电变贵了,一系列外单接连黄了,工厂开始裁员。本来指着外销吃饭的公司,突然都找不到活路了。 日本政府也不是坐以待毙,放低利率,希望大家敢借钱,把经济再撑起来。结果钱没投到工厂,反而全流进了股市和楼市。 谁都想快点发财,大街上炒房炒股的热潮越来越火。几乎每个人都觉得明天会更好,直到泡沫吹到极限,经济一下子瘫痪下来。以为解决了出口难题,没想到新问题更棘手。 80年代,日本生产的半导体占了世界大半份额,让美国彻底警觉。于是美国把矛头盯上了芯片业,施压签署了《日美半导体协议》,要求打开市场,限制出口,还高额加税。 日本企业本来一路领先,被愣是拽下了神坛,从技术到市场统统被分割。日本汽车行业也没逃过,美国不仅控制进口,还直接要求日本车企去美国本土设厂,自家产业基础被慢慢掏空。 其实在泡沫经济之前,日本风头一度盖过苏联,大街上跑的一辆辆日系车,家家户户追着最新的索尼产品。 1987年,日本GDP站上世界第二的台阶,东京的商圈有着比美国还夸张的房价。不少人甚至期待有朝一日超越美国,但日本的经济增长始终没脱离美国的掌控。 经济上看着很强,可政治和军事都是美国说了算。表面繁荣的背后,是对外依赖带来的结构性风险。 30几年过去了,曾经以GDP狂飙、制造神话自傲的日本,逐渐停滞甚至后退。企业赚钱难,年轻人找工作难,物价半天不动弹,实际工资也没涨起来。 国际上,原本独占鳌头的半导体和汽车市场份额一路掉队,韩国和中国后来居上。 人们开始明白,没有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,没有真正能左右自己的产业链,单靠低头搞经济,后果就是随时会被外部力量卡脖子。 说到底,只有把关键环节紧紧握在自己手里,才能在风暴来袭时站稳脚跟。 不管是芯片,汽车,还是新能源,日本的教训说明了一个硬道理:不做命运的旁观者,也别把希望全压在别人保守承诺的协议纸上。 日本三十年来的故事,告诉所有后来者,经济奇迹并不等于安全。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,才能在全球大洗牌下挺住,不被随意推来搡去。